首页 » 所有文章 » 美术评论

50 对话傅查新昌

时间:2025-7-14 19:44:17,点击:0
1 《傅查新昌肖像》李昱华

  傅查新昌以下简称傅我认为每一种艺术都能引出或招致一种特殊的经验领域,而这种特殊的经验领域,事实上也就是某种特定的现实形象。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喜欢听听音乐或唱唱歌怎么看待绘画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笔者我认为绘画与音乐虽然是不同的研究领域,但艺术作品常常会把绘画与音乐联系到一起。比如说西方的一些画家,就很喜欢将作品表达得像乐章一般,有的画家的作品命名也很富有音乐色彩,如《构成第八号》《百老汇爵士乐》等。

绘画和音乐在起源上很近,都与人类的劳动有关。我猜想如果人类没有劳动,就不会生产和制作劳动工具,不会探索石器、陶器等工具的外在形式,更不会培养出实用性的审美意识。而音乐的出现则说明人类劳动时需要相互协作的特征,通过声音来协调劳动步骤,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提高效率。所以,在起源阶段,实用性是绘画和音乐存在发展的基础。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在绘画过程中,作品的灵感不一定要音乐相随,但音乐也会有暗示的可能性。绘画创作中随着音乐的起浮,创作者会更沉浸其作品中,画面中的线条与颜色不自觉地会形成音乐般的韵味和旋律,一旦艺术家在创作中有了听音乐的习惯,那他的作品会与音乐产生越来越深入的联系。
       傅:对绘画与音乐密切关系的探讨,在希腊时代是美学家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咱俩的这一探讨肯定具有新的意义。德拉克洛瓦提出的“音乐性”这个术语,后来被波德莱尔阐释为一种依照孤立的节奏元素,来看待绘画理想特征的审美观。如果用音乐的眼光来看一切绘画作品是不是都能寻找到一些音乐特征?

       笔者的确如此,这就类似于文学上一种叫“通感”的修辞手法。它涉及到审美活动中的感觉器官的互换,也就是“移觉”。当我们看到某些颜色时,可能会浮现出它们的声音或旋律;当我们闻到某种气味时,可能会体会到它们的颜色或温度。

当然,从另一角度来讲,绘画与音乐关联事实,但我认为两者是不可以等同起来的,我们不能用音乐的听觉审美去要求绘画,也不能用绘画的视觉审美去要求音乐,两者是不同领域的艺术感受,也是不同感官所主导下的艺术形式。就我个人而言,虽然也喜欢音乐,但其实更喜欢绘画,因为音乐是线性的,而绘画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一目了然,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

总之,绘画和音乐对人来讲是两种不同的趣味,它们既独立又联系。至于绘画的音乐性,其实也是艺术的相通性音乐讲究节奏元素,绘画恰好也是,这种节奏感在作品里会有体现,从而让人产生共鸣

       傅:我很喜欢高更的油画,他把色彩视为纯粹的颤动,就像音乐的纯粹颤动一样,他毫不犹豫将自己的绘画与作曲家的作品等量齐观。因此,他的追随者把他誉为“交响画家”。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出发,面向大自然、生命和文化的深处,旨在揭开各种生活情感在心灵上打下的烙印,而不是唤起实际的生存经验。请问你欣赏高更的艺术吗,对他的作品有什么样的感受

       笔者:很喜欢高更的艺术,在我心中他是一位成就不输梵高的伟大艺术家。他的人生有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他的绘画也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他的前半生主要在城市里生活,与印象派画家走得很近,他的艺术风格也主要是再现性的。后来他抛下城市里的一切,前往遥远的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生活,这让他的艺术风格大变,在这座接近原始社会的岛屿上,他创作了后来人们熟知的《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等杰作,艺术风格也彻底走向了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表现派。从高更的这些经历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很像中国佛教里讲的“入世”和“出世”,他的艺术在后期能够独树一帜,确实与他“出世”的人生态度密切相关。他的《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就是一幅很好地诠释其“出世”精神的作品,在欣赏这幅作品时,我不会去考虑画家画得是否真实,而是真的在思索,试图寻找画作名称中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不过,高更也确实曾以音乐来比喻绘画,他说:艺术家是天生的。画家像歌唱家一样,有时要走调,他们的眼睛缺乏和谐。稍后,通过研究,就会有一整套表现和谐的方法。但是在学院里,尤其是在学院画室里的人们,却不理睬这一方法。我觉得他说得真好,一语道破天机。我也认为现代艺术创作过程主要是抚平画家内心的一种情感冲动,没有了创作时的冲动,再美的画面也是空壳,那些不走心、不传情、只说教的艺术是不能称之为现代的。

傅:我以为,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逐渐改变了这种普遍音乐性的观念,时间不可避免地与画的空间联系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品是个性解放的见证。对此你是什么怎么看待的

笔者: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艺术便逐渐走下神坛,关注人性,回归生活。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中,我们就已经能感受到个性解放的信号。摄影术被发明之后,西方的再现性艺术遭遇空前挑战,表现性艺术登上历史舞台,而表现性艺术的核心是对画家自我性情的表达,这样一来艺术就变成了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它所代表的个性解放也由此成立。

我个人觉得西方的表现性艺术崛起之后,绘画中的音乐性反而更加明显了。第一,它具有非自然特征,也就是非客观特征。艺术家没有再像镜子那样去描绘自然万物,而是全力表现主观所想,就像音乐一样,几乎没有任何音乐是完全模拟自然界的声音去叙事的,绝大多数音乐都是非客观性声音的排列组合。第二,表现性艺术强调情感的流露,这与音乐的追求也是一致的。第三,表现性艺术往往还具有象征性。如从色彩上来说,冷暖色调能够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红色给人以热烈、蓝色给人以宁静等。这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就像音乐中不同音阶所散发出的不同情绪一样。因此,我认为,步入近代以后,绘画中的普遍音乐性似乎在加强,而不是衰减或消失。

傅:在当代油画领域,如果艺术家愿意面对艺术市场,怎么解决吃住衣行的现实问题?

笔者:艺术家也是凡人,是人就要生活下去。所以我觉得艺术家没有必要回避市场相反我们应该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融入市场,让自己的艺术走进大众市场。接受世俗的眼光,接受消费者的评论,对艺术家来说也是一种锤炼。艺术家如果真的热爱艺术,就首先要为艺术而活,然后再创作活的艺术。

傅:当我试图求证人类艺术的起源时,发现在世界各地出土的原始艺术品中,在各个部落遗留的原始壁画中,在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原始情歌中,都给神秘的生命赋予各种色情的原始意象。对文艺作品的色情元素,你有什么见解与观点?

笔者:王国维曾讲“以我观物,一切皆着我之色彩”,从理论上来说,任何题材都可以作为艺术描绘的对象,元素无所谓色情,只是挑战了人们的伦理观。每一个艺术家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习惯,这些因素不自然地约束着他的创作范围,如果艺术家的出发点不是色情,那他的艺术作品自然会流露健康之美。如果一个艺术家故意忘却自己的民族传统,为博人眼球、哗众取宠而突破尺度,那我认为这就是不健康之美,不值得提倡。

傅:这个话题比较复杂,一些人对此却不敢正视,认为色情艺术是伤风败俗。这种清高的理论,是与人性本质相悖的。对一些卫道士来说,色情文化的多样性,常常让他们想到低俗、不道德和淫秽,或者是病态的、下流的、萎顿的、慵倦的。有学者说,中国古典音乐中,有很多色情意味的旋律,你觉得是这样吗?

笔者:其实这个问题上面我已经回答了,艺术题材无所谓色情病态,但艺术家都有自己民族文化约束,艺术品的受众也有自己的审美习惯这里面可以列举一个有名的案例,那就是197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泼水节》壁画,当时争议声很大,现在我们回头看却感觉这些争议有点莫名其妙。所以,最重要的是画者的出发点,如果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是向上的,健康的,而看画的人非要看出色情或其他问题来,那这只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傅:在伽达默尔看来,一切艺术都是审美游戏,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游戏。马蒂斯笔下的女子舞蹈,达利让一轮明月式的机械横贯裸体,波洛克的杂色线条暗示,夏伽尔用飞行的躯体启示人类精神,奥姬夫毕生画女性生殖器,她似乎以花卉为马,在雨季里狂奔。你怎么理解艺术游戏论?

笔者:关于艺术成因的理论有很多,比如巫术论,模仿论,表现论等游戏论只是解释艺术创作动因的其中一种,我觉得艺术确实是一种审美游戏,但又不是纯粹的游戏。因为艺术家不应该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应该将艺术作为自己生活的乐趣,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通过有趣的视觉形式表达出来,这才是热爱艺术的表现。

傅:就像巴赫的音乐,人们通过艺术而追求无限,因这种无限的追求,从有限存在之中超越出来,而使这种追求本身变成了无限。艺术游戏论是历史生成的,没有恒定不变的本体,艺术本体就深蕴在人,你怎么看艺术的本体论?

笔者:艺术本体论就像艺术游戏论一样,都只是解释艺术来源或艺术是什么的理论。可是艺术规律毕竟不像物理规律,它不能用数学公式去归纳或定义,我认为不确定性是艺术创作中的最大魅力,艺术家们更是痴迷于其中。

古人虽已不在,但他们留下了许多艺术佳作。艺术更多地承载了人类理想和美好的一面,每一个艺术爱好者都渴望在艺术作品中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和世界,就像电影带我们去一生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和时代,艺术品的价值就在于丰富人的内心和情感,这也是艺术家有限个体追求无限艺术价值的体现。(注:对话时间:201510月)

艺术家简介:傅查新昌,,满族,1961年出生于新疆伊犁,定居北京,现为文艺批评家,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 51 与华明先生对艺术问题的再探讨
下一篇: 49 对话庞少贤先生
打印】【关闭
微观艺术立志为所有失眠、焦虑和抑郁的朋友
打造一个集艺术鉴赏、评论和心理疗愈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