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对话庞少贤先生 |
时间:2025-7-14 11:33:55,点击:0 |
图1 庞少贤庞少贤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家 笔者:庞少贤先生,您好。在中国,人们谈到艺术总会第一时间想到绘画。当然雕塑和绘画起源都很古老,都是最常见的艺术形式。那么您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雕塑艺术的呢? 庞少贤(以下简称庞):我对立体造型的兴趣应该从儿时起,那时因为小,只是懵懵懂懂觉得好玩。大到我家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小到地上的石子,随着角度的不同,在光线下所呈现的面貌也变化万千,看这些时我往往入迷,浮想联翩…… 笔者:艺术家的童年确实会关注常人不关注的事物,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爱上一种艺术形式或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我总会有一些特殊的理由和机缘。您能否谈一谈自己喜欢上雕塑这种艺术形式的机缘呢? 庞:我的家乡在古北岳恒山脚下,北岳庙是古代皇帝祭山的地方。我的父亲当时在县文化馆工作,他们当时的办公地点就在北岳庙,夏天让我觉得最舒服的地方就是庙里的那些石刻们,躺在他们上面,仰望从大树枝叶间透下的阳光,摇摇晃晃像在跳舞,舒服的自己也好像成了“皇帝”,那时候就想这是老祖宗们做的,有一天我也要做让人真正感受到舒服、感受到美的石头。 笔者:你的家乡真是一个好地方,很富有文化气息,有那么多古代建筑和石刻。如果从文化源头上谈,有人说人类最早掌握的艺术形式就是雕塑,而绘画出现的年代恐怕要远远晚于雕塑,理由是雕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制造的第一块石器,关于这一点你怎么看? 庞:用现在的语言说应该是:“艺术服务于生活”。先民的石器是生存的工具,好用的工具一定是适应人的生理需求,也会是人性能接受的最舒适的形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造型。在使用过程中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也在日趋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种原始的审美需求也是人性深处探寻的形状,他们在人性的单纯世界里散发着美的光辉。 笔者:我很赞成您“艺术服务于生活”的观点。在我欣赏了您的雕塑艺术后,就仿佛在平淡的生活里欣赏了一场由石头演奏的交响乐,美妙至极。在人类艺术史上有很多雕塑艺术家留下过永垂不朽的作品,你比较欣赏或关注的哪些艺术家的风格,能给我介绍一下吗? 庞:大自然有自己的节奏和旋律,四季更迭、日出日暮、山川河流、海洋陆地所呈现的气象万千,是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美的乐章。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把他们以适合人性的审美习惯、适应自然的合理的呈现手段,以当下普遍的审美需要、用自己能够掌握的材料工具,完成相应的作品。我比较关注秦以前的文化遗存,关注石窟造像、关注金字塔、巨石阵、麦田怪圈、海洋生物。喜欢他们的缔造者,欣赏自然风格和从古至今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认真作艺的人。 笔者:古人确实创造了非常辉煌的艺术奇迹,而且各种风格都有流传。在我眼中,您的雕塑艺术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至简的艺术,为什么很少看到您创作非常写实性的作品呢? 庞:艺术属于精神层面,艺术作品满足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物质需要是具象的,精神需求往往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抽象化的。我关注高度凝炼的过程,这是个去伪存真,剥离表象显现本源、初心的过程,是寻找“美的公约数”的过程。当人们面对最终的“美的内核”时,就会试图产生一种解读,这种解读是和自己的生存现状有关联的,能唤醒自己的精神世界,能使自己的情感在作品里发现映像,从而产生慰籍、共振、和愉悦等心理反映,这个过程就是审美吧,艺术作品重要的功能就是审美。对,我比较多的是自然唯美的抽象造型作品,人物雕塑也有一个“相声大师”系列,因为我喜欢传统艺术,所以也要在合适的时间段里进行下去。当然把简约做到您说的“至简”是有个有意思的过程,它是我目前重要的乐在其中的工作。 笔者: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艺术就越来越走向抽象,而抽象的艺术的确更能激发人们探索和解读艺术家本人的精神世界的愿望。从你的雕塑作品中我能隐约感觉到中国道家文化的精神,你是否受到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或者你本人非常喜爱道教文化,因此在作品中加以自然表现。 庞:自然,魅力无穷!自然的美妙之境在于,将物象自然和人文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道法自然”是东方的重要的人文境界。这和传统的东方哲学理念“天人合一”有关。纵观历代石窟遗存,单从造型角度而言“圆”是他们基本的特征,在圆满通融的造型里,法度哲理尽含其中,恰到好处不争不舍,在变化中平衡事理曲直,情以物化,美物怡情。对于宗教我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其理向善、向美应是其共性吧! 笔者:很多宗教确实以能带领向善向美为宗旨,我本人就非常喜欢道家文化。撇开宗教话题的不谈,我还注意到您的很多作品轮廓和线条非常圆润流畅,像现代设计中高科技产品一样。这种“流线型风格”在设计品中非常流行和受欢迎,这一点在你的作品中是否也是一种有意的创作或设计? 庞:科学和艺术是站在人类进程中的前沿,引领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方向,他们相互激励自然调和美妙递进。做为立体造型艺术的雕塑,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诸多因素,最后达到完美。“线”是东方特有的造型原素。我的雕塑将东方的线和水墨精神,含在其中是自然生成、自然蕴含、自然融合的,这和我小时候临摹《芥子园》、年轻时研究西方艺术理论、阅读西方艺术家传记,之后又游历中国古代文化遗存、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了解当代公共艺术有关吧。由于自身生长在东方,这种东方情怀是自然而然的。我用的雕塑材料是大理石汉白玉,这是非常美好又难以把控的材料,典雅、高贵是它自身的气质,以东方文化情怀为创作基础,以汉白玉来实现,我是想把这种完美的东方美学物化为雕塑,传递给所有热爱美好的人们。 笔者:东方美学确实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前面说到你的作品中蕴含在东方道家文化的精神,但我在仔细欣赏您的很多作品后又觉得佛教文化的印记也很明显,包括一些作品的主题,你是否对佛教文化也有独到的研究?
庞:雕塑《佛本无形》是我作品的一个系列。当时就想创作一个美的形态,当人们与之相对时,能够感受到美,能够感受到安静,从而回到内心升起美妙的意境,升起善美的心情。我相信大多数宗教是向善、向美的。 笔者:《佛本无形》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品,它美轮美奂又意味深长,是一个很精彩的创作。少贤,你的一些大型的作品可以用来打造园林景观,使我想起了日本园林中的“枯山水”,在日本的枯山水园林中,以沙为水,以石代山,风格简朴天真,你本人是否对禅宗文化有所研究,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思想中呢? 庞:雕塑是空间的艺术,带给人的享悦是通过空间中的形体实现的,枯山水能使人在狭小的空间里通过石沙造型带给人的心理暗示,使人产生徜徉于山水间的情怀。随之产生愉快、空灵、冥想的心理反映,使人回到初心、本源,由于枯山水一般属于庭院造型艺术,静坐于院中面对枯山水很容易让人安静下来,这可能就是“禅”的境界吧。园林景观中的雕塑作品是要和周围的绿植、水系、设施、主要受众人群产生关系的,在综合关系里找到合适的原素并以立体造型來实现的。 笔者:和你聊了这么多艺术和文化,也该谈谈您作为艺术家本人的性情和特点了。有人说,艺术家的艺术就是本人精神和个性的在艺术媒介上反映,你的雕塑简朴、单纯、雅致,是否就是你生活中个性的投射?你是一个非常喜欢安静、独居的人吗? 庞:艺术的形而上社会学属性,是由艺术家独特的认知和表现方式来显现的。独立的思考,是建立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我喜欢在博物馆与古人对话,喜欢去剧院、音乐厅观摹聆听时间艺术的魅力,喜欢逛商场、车展领略民用前沿的今天,喜欢美食和酒店,感受味道和生活空间的实验与经典,也喜欢和朋友一起谈天说地,了解最直接的新鲜话题⋯当然这一切都会在“独居、安静”时转换为造型的因子。 笔者:你的个性和我有点像,静若处子,动如脱兔。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常说艺术是无价的,但艺术家们要生活。很多艺术家为了生活被迫创作迎合市场的作品,从而放弃了自己以前坚持的艺术理想和执着,你怎样看待艺术商品化这种现象。 庞: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作品健康、良性的流通是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商品化是必由途径。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当随时代”的,好的作品是艺术家对所处时代的“大情感”的流露和表现,而不是“个人小情绪”的“直接宣泄”。良好的艺术作品也会成为良好的商品,只有成为了商品,它的社会价值才能真的实现。 笔者:您说的很对,我也认为艺术品和商品并不对立或矛盾,商品有好坏残次,艺术品自然也有贵贱雅俗。庞少贤先生,跟您聊了这么久,我对您的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您能否谈一谈在艺术上对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是否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欣赏和了解您的艺术? 庞:与您聊天非常愉快!是的,我希望我们东方的艺术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播。对于未来的创作之路我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以简约的造型语言把东方典雅、凝炼之美塑造的更加纯粹。 笔者: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爱上庞少贤的雕塑艺术,现在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艺术,你会怎么形容? 庞:如果有一天听到有人说:“我拥有庞少贤的作品,它带给我的是典雅、高贵、宁静之美”,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注:对话时间:2014年11月) |
上一篇: 50 对话傅查新昌 |
下一篇: 48 王华明先生专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