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王华明先生专访 |
时间:2025-7-14 11:29:19,点击:0 |
图1 王华明先生专访现场 笔者:华明先生您好,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艺术的,为什么特别喜欢抽象主义绘画呢? 王华明(以下简称王):我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在父母的熏陶下,我很小就喜欢画画、唱歌和跳舞。本来我梦想长大后去当一名演员,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还有种种个人的经历,使得我没能如愿以偿。但我对艺术的热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概2005年左右,我收藏了一些名家字画,之后又认识了一位油画老师,还买了一些他的作品,在与他的闲聊中,我开始全面关注绘画艺术,而后渐渐喜欢上了画油画。至于我为什么偏爱抽象主义绘画,当时我也不是很清楚,我只记得那个时候很冲动,很想画画,喜欢色彩,喜欢那种凝重肌理的效果,我沉醉于各种颜色的海洋,无法自拔。我如饥似渴地在学习油画的表现技法,凭感觉在画面上创作,经常会忘我地画,画自己觉得好的东西,而这些画就被你们归类为抽象主义绘画,其实是在我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的。 笔者:华明先生,应该说您的个人经历是比较丰富的,您觉得这对于艺术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王:因为我早年在经商,个人经历确实比较多,也去过一些国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当然这对于现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我,是很有帮助的。我认为,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有一个很好的沉淀的个人阅历,会带来很多创作上的想法。比如,我有时候看看以前的照片或回忆过去的经历就会突然冒出一些绘画的灵感,也会让自己丰富的情感流入到作品中。总的来说,这种影响是积极的。 笔者:在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您主要是从哪些角度切入的? 王:在我最早创作油画时,我是以颜色为基调,弱化构图,主要从想象中寻找自我,用颜色体现我的思路。其实对于我来说,画无定法,一切皆有可能,任何角度都可以作为我创作的切入点,所以我的题材和画风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 笔者:您为什么会选择抽象这种画面表现形式呢? 王:我刚说了,什么是抽象,一开始我并不懂,只是画自己大脑中的想象,画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后来,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我发现自己偏爱线条和色块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节奏和韵律,这种不具象的表现形式更符合我的情绪状态和生活体验,当然我也很喜欢具象的表现方法,哪一种更符合情感的表达需要,我就会选择它来进行表现。 笔者:您想借用抽象的形式来表达些什么?有没有特别的隐喻? 王:今年进入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读研以后,我才知道真正的作品是要有深刻的内容的。我脑中的想象空间里很美,我活跃的思想不断在跳动,我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冲动,一刻不停,我与时间赛跑,用力描绘梦境里经常出现山水美景,浩瀚宇宙。我的画没有特别的隐喻和指代,在充满想象的隐约中,只有刮刀留下的刺激,似梦幻般的色彩,还有我丰富的情感世界。 笔者:是的,您的很多作品的画面确实很唯美。有很多画家都夸赞您对色彩的感觉和把握能力,您是怎么做到的? 王:你提到“感觉”这两个字,我觉得很准确。我是什么颜色都用,有时候随意混和搭配,只要感觉到是我所要的那种颜色,我就会去大胆地使用。当然,有时候也会出错,经过很多很多的实验和创作积累,我现在基本对所使用的颜色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一般作品中使用不超过五种颜色。 笔者:除了色彩唯美这个特征外,我还发现您的作品是分批次的,每一个时期风格都大相径庭,您怎样看待这些不同和改变? 王:这个讲起来不太容易讲不清楚,这么说吧,我觉得初升的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我们的生活和感觉每一天每一刻都是新的,进而艺术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求新。还有就是与生俱来的思想冲动,会让我突然改变路子,换花样,变戏法,我才开心。 笔者:在您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这种情绪在您的作品中一直延续了下来,有时作品色彩十分明快,这和您的个人性格有关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调? 王:也许有关系吧,我每一天的生活很有规律,但是安排的内容非常丰富。比如,我喜欢早晨6点去练跳舞,锻炼过后,一天心情都会很好。我的人生态度一直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我会把这种情绪带入创作中,所以作品中有明快的色调,情感的流动也是很正常的。 笔者:您最满意自己的哪些作品?您能谈一谈您的《冬至》和《花季》这两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吗? 王:我自己满意的作品很多,不好的我会先放置一段时间,以后有感觉的时候再继续创作。至于《冬至》这幅作品的由来,要从2010年底的那场大雪说起。我与浙江金华美协副主席季怀先生一起去北京艺术区考察。去了798艺术区,去了草场地,去了央美,那几天是一场旷世大雪阻挡了我回家的路。在北京,车辆、火车都停了,机场也关闭了,在草场地一住就是10天,那10天里我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逛了一大片艺术区,郊外雪景。在斑驳的红土上雪下得很厚,白桦树高大无比,我一看好一幅雪中画,回家后,我从我的想象中落笔,厚重的颜料作肌理,用刮刀刺激自己的神经,油画作品《冬至》就诞生了。《花季》是浙师大美院研究生班去松阳写生时我在湖边马路上一眼望去,好景致,好一片油菜花地,好一个恋爱的季节,我欣然动笔,注入真情,感觉特好的情绪下创作出来的。 笔者:我也非常喜欢上面的两幅作品,非常棒。另外,听说您不光在画室创作,还经常组织一些画家出去写生,您如何看待画室里的创作和室外写生的关系? 王:是的,画室里创作,无人打扰,能想象出超境界的空间,让自己发挥得淋漓尽致;室外写生,能以眼前实景为主题,加以自己的表现手法,来完成作品。我觉得室内室外都很重要,就像以前的印象主义画派一样,他们就非常提倡室外写生。我也是经常和一帮画家一起出去吸收大自然的养分,寻找灵感并休息大脑。换个环境调节自己,也调节自己的艺术。 笔者:您认为艺术创作需要灵感吗?有人说过您很有天分吗?您怎样看待天分与勤奋之间的关系呢? 王:艺术创作确实需要灵感,我有时会几天不作画,而有时又会连续几天都在画画。因为我觉得人的想象力是爆炸性的,只有在情绪最高昂的时候涌现出来的画面才是最美的。至于天分嘛,我相信这是很多人对我的鼓励,而回报他们的就是我勤奋的学习态度及对绘画技巧的不断钻研。甚至半夜里我的梦境中出现一个好的画面,我会马上起来去画室进行创作,因为感觉和灵感是稍纵即逝的,必须懂得抓住,否则会错过很多好作品。 笔者:除了艺术,您感兴趣的东西还有哪些,您认为这些兴趣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王:我的兴趣很广泛,比如前面说到的跳舞、唱歌等,我也还很喜欢旅游、爬山等,也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坐下喝喝茶,讨论讨论艺术的话题,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这样的生活使我精力充沛,而且经常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能让我的灵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因此对创作很有帮助。 笔者:很多人画画是为了赚钱,您如何看待艺术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王:艺术作品能被世人认同而有价值,这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当然艺术的很多价值都是潜在的,要靠批评家、评论家和观者去挖掘和发现。这就像罗丹说的,不是缺少美的存在,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我觉得艺术和商业应该是有界线的,不能只为挣钱而艺术,我希望艺术带给人们的更多的精神方面的教化而不是物质方面的索取。 笔者:您认为当代艺术家要有文化责任感吗?您的作品是否在展出的过程中会带给人生活的启示或教化? 王:是的,应该有责任感,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当代艺术家,我们身兼创作的重任,我们的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将反馈给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要有独立的见解,要多继承中国传统的绘画技艺,为中国文化的繁荣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在画家这个群体里,我们应多多提倡一些公益的绘画活动,走进生活,走进老百姓,提高大家文化素养。我觉得我的作品会不断向这些方面发展。 笔者:您谈的很好,确实艺术与文化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艺术就是文化的表现。那么您在创作之余,会通过一系列活动为自己充电吗?您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王:我现在的状态就是在大学和高校里认真学习,虚心求教,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艺术。我现在最想的还是多创作,多思考,多出一些好的作品。 笔者:您还有什么长远的计划和打算吗?是什么?这对于您的艺术道路有何影响? 王:我下一步想去北京,那里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策源地和领军地,一定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去学习,我想走进当地的艺术圈,有可能的话还想进中央美院继续深造。 笔者:非常感谢您,华明先生,相信通过这个专访,很多人对您的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也祝您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阔!(注:访谈时间:2012年5月30日)
|
上一篇: 49 对话庞少贤先生 |
下一篇: 47 越过长城,拥抱冬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