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年过去,拉斯科洞窟里的牛马今安在? |
时间:2025-5-24 16:32:47,点击:0 |
欢迎来到拉斯科洞窟,这里被誉为“史前卢浮宫”和“冰河时期的西斯廷”,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极高审美和智慧。洞内有大约1500处岩石雕刻和500幅绘画,描绘细致、色彩丰富、栩栩如生。绘画内容包括牛、马、熊、狼、鹿、鸟和人物等,其中动物占绝大多数,人的形象只有一处,就在这幅戏称为《鸟头呆子》的壁画之中。 壁画描绘了人类与野牛的激烈搏斗:野牛被长矛刺中腹部,肠子垂落地面,而倒地的猎人呈鸟首人身形态,脚边散落着折断的投掷器。画面中野牛的肌肉因剧痛而扭曲,猎人的姿势则充满张力,这种将生死瞬间凝固在岩壁上的表现手法,堪称旧石器时代的 “动作摄影”。这幅画最惊人的是倒地猎人的混搭造型,充满一种诡异和超现实主义的味道。 再看这幅《奔跑的野牛》,2.5米长的身躯像被闪电击中,正欲逃跑。它是拉斯科洞窟最为精彩和最富力度的形象之一,也有学者称其为“跳跃的牛”。这头野牛线条简练,整体塑造得强健有力,特别是头部,虽然只用单色涂绘,却表现出逼真的动感效果。最惊人的是它的眼睛,用黑色矿物颜料点出的瞳孔,至今仍像在凝视着我们。此外,野牛身下似乎还重叠着其他几种动物的影子,又或者它是后人将前人所画形象加工覆盖而得,这种重叠的情况在拉斯科洞窟十分常见,证明了该洞窟里的壁画并非一时之作,而是历尽数代人之手才创作完成。 主厅里的两头大野牛是洞窟中最著名、最壮观的壁画之一。左边的用深褐色勾勒轮廓,右边的则用黄色填充躯体,它们鼻尖相对,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角力。特别是右边的这头大公牛,构图完整,全长5米,身体呈侧身状,而牛角则呈正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扭曲透视”效果,展现了艺术家对动物形态的精准把握和高度概括能力。此外,两只公牛身体的前后方还穿插描绘了其他动物,如马、鹿和熊等,共同构成一个丰富的动物群像。 拉斯科洞窟壁画里的马被称为“中国马”。因其形态与中国蒙古马相似而得名。这些马轮廓分明,线条流畅,比例协调,采用单色平涂技法,马身以明亮的黄色为主,马鬃涂黑色,色彩对比明快,凸显出动态的生命力。有的地方还巧妙利用岩壁的自然凸起特性,将天然地势融入画面结构之中。这种对岩壁物理特性的主动利用,极大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使马的姿态也更显生动自然。 拉斯科洞窟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动物壁画,作为旧石器时代艺术的巅峰,它首次将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升华为系统的视觉表达,既是原始人狩猎生活的镜像,也是最早的 “艺术实验场”—— 那些透视技法、动态表现与符号思维,为后世艺术埋下了 “以形载意” 的基因,更成为破译人类早期精神世界的密码,印证了艺术从诞生起便承载着记录、信仰和对抗遗忘的神圣使命。 |
上一篇: 雨蒙蒙、绿油油、黑糊糊 |
下一篇: 1994年的那个洞穴:我与3万多年前的艺术家撞了个满怀 |